您好,[退出]  |  短信箱(0)  |  个人空间
,您的帐号需要激活 [退出]
首页 » 民生资讯 » 民生资讯 » 正文

美丽乡村建设与非遗技艺传承相映成趣

2019-03-07 17:10    来源:    作者:许泽东    浏览:622

中国唯一蜀绣文旅综合体在青杠树村开园在即
    田野里大片的桑树即将抽出新芽,路旁各式木头制成的小品呆萌可爱,一旁的徐堰河安静流淌,几栋川西建筑在盛开的樱花映照下格外美丽。春日暖阳下,水隐桑田·绣里项目建设现场,呈现出令人陶醉的景观。“从去年6月开始,项目加紧建设,现在已经进入了开园的最后准备阶段。”看着眼前的美景,项目负责人蔡世民满意地点头。
    水隐桑田·绣里项目,位于中国十大最美乡村——青杠树村南片区,占地约400亩,作为郫都区重点打造的振兴蜀绣产业的文旅项目,该项目一期将于3月面向公众开放,二期将于今年底开工。届时,这个全国唯一一个融桑蚕丝绸文化、蜀锦蜀绣非遗文化、农业观光、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,将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非遗技艺传承辉映成趣,成为四川文化新名片。

记者 刘小莉

打造蜀绣文旅综合体
传承千年蜀绣技艺
    “这几块地种植了不同品种的桑叶,不远处是游客体验栽桑养蚕、蜀锦蜀绣制作过程的体验区。”沿着平整的道路走进园区,蔡世民边走边介绍,“园区根据功能,设置了艺术家创作区、桑蚕文化及蜀绣文化展示区、农耕文化体验区、科普教育区、休闲观光区等,这里是中国唯一以蜀绣文化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。”
    “苏绣可以不做,湘绣可以不做,但我们必须要做。”谈及以桑蚕文化为基础、以蜀绣文化为主题、打造蜀绣文旅综合体的原因,蔡世民说,四川人是第一个把桑树变为家桑,把野蚕变为家蚕的,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。在蔡世民看来,水隐桑田·绣里项目的第一大职责就是要传播桑蚕丝绸文化、蜀锦蜀绣非遗文化。  
    “苏绣、湘绣、粤绣、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,但因种种原因,蜀绣的发展落后于苏绣和湘绣。”作为成都蓉锦蜀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,蔡世民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市蜀绣产业商会会长,他一直致力于蜀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。为此,蔡世民经常组织商会成员单位共同外出参展,与苏绣等其它绣种行业沟通交流,促进蜀绣的创新。蔡世民发现苏绣、湘绣都有产业集群,而蜀绣却还未形成。
    “水隐桑田·绣里项目建成后,将聚集90%的蜀锦蜀绣企业,有了这样的蜀绣文化产业园,整个行业有竞争也有压力,但更有创造力,推动做大做强整个产业。”蔡世民信心十足地说,将通过建设蜀绣非遗大师工作室、蜀绣非遗博物馆、蜀绣非遗传承学校、蜀绣研培中心、传统工艺工作站、桑蚕文化展示及农作体验、非遗衍生产品研发中心等,传承蜀绣技艺、天府文化,振兴蜀绣产业。



从栽桑养蚕到抽丝刺绣
细说蜀绣的前世今生
   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,四月绣花针……郫都,自古被誉为蜀绣之乡。在这片土地上的青杠树村从古至今传承着这一古老技艺,家家女红、户户针工,拥有“中国蜀绣第一村”的称号。
    如今,水隐桑田·绣里在青杠树南区建成,不仅提升了青杠树景区的业态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。“水隐桑田·绣里参与性、互动性很强,项目的建成既传承了蜀绣技艺,也解决了村民的就业,更将推动青杠树村产业升级。”青杠树村支部书记韩忠表示,水隐桑田·绣里将成为郫都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。
    正如韩忠所说,在水隐桑田·绣里,游客不仅可以体验栽桑养蚕、蜀绣创作,还可以欣赏到最精美的蜀绣,感受桑蚕文化及蜀绣文化。其中,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莫过于绣里艺术藏馆。绣里艺术藏馆共有桑、蚕、丝绸、蜀锦、蜀绣、蜀绣名人堂、精品展示、丝绸之路八大展示区域,全方位展示从栽桑养蚕到抽丝刺绣的全过程,感受蜀绣前世今生。
    在蜀绣区域,展示的主要是蜀绣的制作工艺,更有震撼眼球的最大蜀绣披肩,这条披肩的原版正是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战旗时点赞的蓉绣坊出品的蜀绣披肩。蜀绣名人堂区域,展示了当代蜀绣大师的得意作品,在这里,能领略蜀绣精品的魅力、近距离感受蜀绣之美。在精品展示区域,陈列蜀绣各种精品,更有由81个形态各异、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装裱而成的熊猫墙。丝绸之路场景展示了丝绸之路上西进和东出的物品和文化,更有丝绸之路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历史启示。
    走出博物馆,映入眼帘的是生态与展示区和谐共存的区域,三分桑园、水中芦苇、百年枯桑、锦绣双湖……漫步水隐桑田·绣里,引流的河水串联起园区所有景点,园区优美环境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。
    “下一步,我们还打算和大专院校、研发机构成立国际蜀绣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中心,同时和商会、协会等成立蜀绣国际化推广联盟,通过载体,不仅要把蜀绣作为国礼送出去,还要把中华好故事、中国文化通过蜀绣传播出去。”对于项目的未来,蔡世民信心十足。
打印本页   关闭窗口   返回顶部

郫都手机报 2017-2037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、建立镜像

蜀ICP备08009250号-1 川公网安备51012402000226号